国研中心2017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转型开启下半程 七大热点须重点关注
李伟作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谌贻琴致辞,张军扩主持全体会议,隆国强、王富玉等出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每年一度的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2017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6月22日在贵阳召开。瞿运涛/摄)
中国经济时报贵阳6月22日讯(记者 赵海娟 李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每年一度的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2017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今日在贵阳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作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主持全体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等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半,主要任务是对上半年全国及地方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提出研判和建议。
李伟在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全面深入分析了当前全国经济形势的总体情况,呈现的积极变化以及经济复苏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并对全年经济形势作出研判。
李伟表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需求回升,市场预期改善,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仍在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进展,企业利润有所改善,出口明显止降回升,部分增长困难的区域增速回正。同时,国际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增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触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和资本市场动荡,可能影响全球复苏步伐。国内经济也面临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有一定回调压力。综合判断,2017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小幅放缓,今年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有把握的。
围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七大热点问题,李伟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一,关于美国政策新动向和国际经济走势。
李伟表示,去年以来,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全球对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就一直没有停止;朝核危机、叙利亚僵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制裁与反制裁等地缘政治动荡,也为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国际环境出现了一些向好变化,没有出现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大事件,人们的担忧有所减轻。
首先,全面贸易战并没有打响,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有所下降。鉴于中美之间各利益因素的制衡,特朗普并没有按其竞选期间的思路,挑起中美之间的全面贸易战。经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尤其是“习特会”之后,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缓和,新的双边经贸对话机制也正在建立,这为促进中美关系向理性务实和稳定合作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法德两个大国政局稳定,叠加近期欧盟经济转暖,英国硬脱欧可能性下降,人们对欧元崩溃、欧盟解体的忧虑有所缓和,对欧盟前景逐步从担忧转向希望重启改革。最后,国际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带动全球市场预期总体改善。近期,IMF对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再次上调0.1个百分点至3.5%,全球贸易增速预计回升到4%附近,有望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GDP增速。
李伟同时强调,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和地缘政治动荡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消除,我们需要继续做好评估,制定好预案,做出有理有节的应对。
第二,关于我国产业重组与产业升级。
李伟说,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近两年来,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传统行业内部优胜劣汰、新旧动能转换在加快,企业效益出现明显改善。一是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进展,为重化工行业调结构赢得了时间。
2017年,截至5月10日,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和46%。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作用有所提升,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新技术行业保持快速增长。三是产业内部优胜劣汰加快,优势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实现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四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迈向新台阶。创新驱动战略激发了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我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2.1%左右。五是实体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工业增速企稳并略有反弹;企业利润率回升,亏损面下降;实体经济杠杆率下降。
李伟进一步指出,改善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快企业债务处置和员工安置转移,防止关闭的落后产能企业死灰复燃;不断完善市场和环境监管,营造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竞争环境,加快优胜劣汰进程,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大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的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能源和物流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第三,关于金融去杠杆、强监管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李伟强调三个观点。一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导致包括企业家才能、资金和人才在内的创新要素“脱实向虚”。推进金融去杠杆,就是要从源头上治理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有利于解决生产要素“脱实向虚”和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需要加强各方统筹协调。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三统筹”,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以及加强信息共享;要加强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调。
三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也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完善地方国有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处置一批风险点,高度关注和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或有负债的增加。
第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新特点。
李伟表示,首先,空间布局新战略正助力区域经济转型。近年来,国家级新区的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布局也更加均衡,并被赋予更新的职能,如新设立的“雄安新区”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任。自贸区试点经验的推广复制也在加快。
其次,“一带一路”为中西部参与全球分工提供新机遇。一直处于对外开放“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分工的水平正在快速提升,有机会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明显加快,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有机会分享更多开放红利。
最后,要在分化中积极应对区域发展挑战。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制度环境不同,区域经济分化的态势也更为明显。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应对经济转型持久战的挑战。
第五,关于房地产调控成效和构建长效机制。
李伟认为,我国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取得积极成效。随着严厉限购限贷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大中城市房价快速上升的势头受到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库存水平继续下降。
李伟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发生了阶段性变化,房地产进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阶段,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基本消除,但区域、质量、户型以及商品房与保障房比例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预计下半年房屋销售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这是房地产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回落,政策上要避免继续通过稳房地产投资来稳增长,工作的重点要放到促进结构调整优化上来。要着力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坚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住房回归居住本位。要增加重点城市住宅供给,加大集体土地入市力度,逐步打通保障性住房、自住房租售渠道;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居民购房能力基本稳定,严格限制首付贷等变相避开监管的加杠杆方式,完善房地产贷款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加大货币化棚改比重,完善保障房配套设施,提升住房保障质量;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增加住房供给和住房市场的流动性;加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聚集度,加快产城融合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通大城市和周边其他城市的连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六,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和落实扶贫攻坚。
李伟认为,目前,农民增收潜力没有完全得到释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粮食高库存拖累农民收入增长。玉米、水稻库存持续高位,小麦库存增长,将对农民收入造成重大影响。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这是由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三是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增长依然缓慢。
李伟强调,当前,亟须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升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一是加快粮食去库存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既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库存,也要保护农民利益,避免打击农民种口粮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支撑农民收入增长。要认真研究农民工在就业、收入、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妥善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及时总结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土地改革三项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资产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第七,关于2017年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走势的研判。
李伟说,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已经持续了7年多的时间。我国经济也经受住了产能过剩、杠杆率攀升、跨境资金流动和汇率贬值的考验,并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一些企稳的积极迹象,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17年上半年总体上延续了这一态势。
今年二季度,随着房地产调控和金融去杠杆效应显现,叠加库存回补力度减弱,内需面临一定回调压力,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产出增速小幅放缓,PPI和利润增速冲高回落,民间投资回升动力偏弱,补库存拉动力量逐步走弱。
从中长期角度看,这次增速回调的性质是在中高速增长阶段附近的短周期调整,回调幅度较为有限。一是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下半程,经济增速在新的中高速平台企稳的可能性较大。随着以房地产、基建和汽车为代表的内需增速回落空间逐步收窄,经过去产能调整,供求失衡的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失速的风险明显下降。而且,中国经济具有数量追赶和质量追赶的混合性特质,效益提升和规模扩张都还有潜力和空间。二是从设备投资周期看,制造业产能扩张的潜在水平约为5%左右。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甚至出现短期负增长,之后逐步在5%左右的区间稳定下来,经济增速也随之基本企稳。目前,我国制造业投资已经处于这一区间内。三是外部经济周期回升有利于中国经济企稳。2017年5月份,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80%的G20国家,综合制造业PMI指数处于2011年以来的高位,外需保持回升态势,我国出口有望继续震荡回升。美元指数持续升值动能不足,对大宗商品企稳有一定支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减轻,全球经济增速和国际贸易增速都有望实现不同程度的抬升。
李伟强调,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始终稳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水平上,经济增速将围绕相对稳定的中枢上下小幅波动。当前,我国经济转入持续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基础尚不稳固,还需争取更多有利条件,政策着力点要突出增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后劲。今后要深化降成本举措,防范地方过度加杠杆,同时还要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加强政策协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完善宏观调控和审慎管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开放水平,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兴部门与传统部门融合,促进生产率持续回升,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谌贻琴在致辞中对此次会议在贵州召开表示欢迎,并向与会者介绍了目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她说,今年以来,贵州省经济运行稳的格局在强化、转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好的成效在提升,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稳定增长、转型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未来五年,贵州省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分三个小组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与会代表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以及当前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了不少政策建议。李伟、张军扩、隆国强分别参加了小组讨论,并与代表们进行了坦诚交流。
6月23日的会议还将进行分组讨论小结、专题报告、地方经济形势讨论、会议总结等议程。隆国强将作总结发言。
全国各省区市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研究部、研究所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